“印度电诈”就离谱!整整八年,AI全靠人、收入全靠刷,微软纳德拉被老乡“杀猪盘”了

zhq 2025-05-31 阅读:283 评论:0
来源:华尔街见闻 一场持续八年的“技术神话”,究竟如何...

来源:华尔街见闻

一场持续八年的“技术神话”,究竟如何骗过全球顶级资本?

AI独角兽Builder暴雷背后,是一场印度程序员假扮AI的惊天骗局。

Builder.ai,这个自诩“AI开发神器”的独角兽,估值一度高达15亿美元,拿下微软、软银和卡塔尔投资局超4.5亿美元融资,却在2025年5月轰然倒塌。

从“AI写App像点披萨一样简单”的炫目口号,到背后全是印度工程师“人肉操作”的尴尬真相,再到虚报收入、伪造合同的财务黑洞,这场长达八年的骗局让投资者血本无归,也给AI热潮下的市场狠狠敲响了警钟。

神话起点:从“点披萨一样简单”到AI独角兽

Builder.ai的故事始于2016年,由创始人Sachin Dev Duggal打造。

这位“简历自带神话滤镜”的印度企业家,14岁组装电脑,17岁为德意志银行开发套利系统,21岁创办估值1亿美元的初创公司。

2016年,他创立了Engineer.ai(后改名Builder.ai),承诺用AI帮企业构建应用程序,将复杂的软件开发简化为“像点披萨一样简单”的体验。

在AI尚未商用、No-Code赛道刚兴起的年代,这个概念直接引爆了投资圈。

从印度创投圈到硅谷,Builder.ai迅速成为“无代码+AI”的当红炸子鸡,融资节奏高举高打。

投资者阵容也堪称豪华,包括微软、软银、卡塔尔投资局、Insight Partners等,公司估值一度飙至13-15亿美元。微软甚至在2023年宣布战略合作,将其平台整合进Azure云服务。

微软副总裁Jon Tinter曾这样评价Builder.ai:

“我们认为Builder.ai正在创造一个全新的赋能每个人成为开发者的类别。”

AI幌子下的“码农外包工厂”

但光鲜背后,危机早已埋伏。

2019年,《华尔街日报》就曾揭露,Builder.ai的“AI”不过是营销噱头,大量工作由印度工程师手动完成——“全靠人,没智能”。

可惜,投资者的FOMO(错失恐惧症)心理盖过了理性尽调,这头“独角兽”得以继续狂奔。

作为Builder.ai的核心卖点,其AI项目经理“Natasha”号称能自动理解需求、生成代码、调配资源,堪称“永不罢工的CTO+工程师团队”。

而据多名前员工爆料,所谓的Natasha实际上只是一个前端聊天界面,背后连接的是印度海得拉巴的数百名低薪外包工程师。

这些工程师按照模板分工,一点一点手动拼接与整合代码,“AI”只是替他们遮脸的面具。

一位前雇员直言不讳:

“这家公司本质上是一个用‘AI域名’进行欺诈的企业。他们雇佣大量低成本开发人员‘假装成AI’。”

财务造假、销售数据“灌水”,创始人火速跑路

如果技术造假是Builder.ai的原罪,财务欺诈则是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4年,公司对外预测营收2.2亿美元,试图以此推动新一轮融资。然而,内部审计显示实际营收仅5500万美元,不到预测的四分之一。

彭博社报道称,Builder.ai向债权人夸大了其2024年预计销售额300%,这导致主要债权人采取了冻结资金的行动。据悉,美国检察官已向该公司发出传票,要求其提交财务报表、会计政策和客户名单。

更糟糕的是,Builder.ai与印度社交媒体公司VerSe Innovation多年来还采用“循环交易(round-tripping)”的方式人为增加销售数据。

报道透露,这两家公司互开发票虚增收入,却未实际交付产品或服务。根据知情人士透露,Builder.ai从VerSe收取了近6000万美元的收入,用于应用程序开发服务,同时也向VerSe及其子公司支付类似金额的市场营销费用。

据悉,美国检察官已对Builder.ai发出传票,要求提交财务报表和客户名单,调查其系统性财报造假行为。

更讽刺的是,2025年初,Sachin Dev Duggal辞去CEO一职,自封“Chief Wizard(首席魔法师)”,试图为即将到来的暴雷预留逃生门。

新任CEO Manpreet Ratia上任后发现,公司账户被债主Viola Credit冻结3700万美元,剩余仅500万美元且受限,无法支付薪资。

5月20日,Builder.ai被迫在英国、美国、印度、新加坡和阿联酋五地申请破产,全球项目冻结,员工讨薪,投资人追责。公司官网目前已不可访问,只留下两个联系邮箱。

新任CEO Ratia在一封内部邮件中写道:

“没有可行的替代方案,董事会做出了极其艰难的决定,进入破产程序。”

泡沫之下,信任何在?

Builder.ai的崩塌,对投资者的打击堪称惨烈。

微软作为战略伙伴,不仅投入资金,还将其整合进云服务,如今面临30万美元债务追偿;卡塔尔投资局领投的2.5亿美元D轮融资,几乎血本无归;软银、IFC等一众机构投资者同样深陷泥潭。

更令人唏嘘的是,Sachin Dev Duggal还与微软CEO Satya Nadella同为印度裔企业家,真真切切地给后者上演了一场“老乡坑老乡”的戏码。

实际上,Builder.ai的崩塌只是“AI洗白(AI washing)”现象的冰山一角。类似案例层出不穷:

Nate:声称是AI自动代购助手,实际雇佣菲律宾呼叫中心员工手动操作;

Joonko:宣传拥有AI招聘匹配系统,但客户列表大量造假;

Evolv:自称AI安检系统可精准识别武器,实际误报频发,将水瓶识别为武器。

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投资普遍受到了FOMO心理的驱使,认为不投就可能错过下一个OpenAI,这导致他们简化尽调流程,容忍合同风险,最终被“AI叙事”蒙蔽双眼。

Gartner预测,No-Code市场到2028年将占企业应用开发的60%,规模达260亿美元。可以预料到的是,繁荣背后,类似“AI洗白”的风险将无处不在。

从14岁就开始职业生涯的“神童”Duggal,利用“AI”这个迷人的标签和一句“像点披萨一样简单”的营销口号,构建了一个价值15亿美元的空中楼阁。

而这座楼阁最终崩塌,不是因为AI不靠谱,而是因为它从未真正拥有过AI。

Builder.ai的教训揭示出,泡沫破裂不可怕,可怕的是市场继续沉迷于“下一个大故事”,而忘了技术本质。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发表评论
热门文章
  • 遇见小面闯关港股:单店日均销售额下滑,屡因食品安全被点名

    遇见小面闯关港股:单店日均销售额下滑,屡因食品安全被点名
    记者|赵阳戈 一家“接地气”的公司将要亮相联交所。近日,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遇见小面)披露招股说明书,拟登陆联交所,招银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来源:联交所遇见小面成立已11年,开店增至380家,2024年卖出了11亿元的营业额。盈利方面,虽说在2022年因疫情录得亏损,但2023年实现扭亏,2024年有逾6000万元的净利润。 据了解,遇见小面还将继续扩张,2025年、2026年及2027年,计划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及海外分別新开设约...
  • “免签圈”扩容,旅游平台:今年以来巴西等国入境游订单显著增加

    “免签圈”扩容,旅游平台:今年以来巴西等国入境游订单显著增加
    据新华社报道,外交部发言人林剑5月15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为进一步便利中外人员往来,中方决定扩大免签国家范围,自2025年6月1日起至2026年5月31日,对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鲁、乌拉圭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上述5国持普通护照人员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交流访问、过境不超过30天,可免办签证入境。“免签圈”扩容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入境旅游的利好发展。当天,携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该平台上入境游订单量比去年增长接近翻倍。新增的五国入境游潜力巨大,今年以来阿根廷入境游...
  • 长城基金梁福睿:解码创新药的DeepSeek时刻

    长城基金梁福睿:解码创新药的DeepSeek时刻
      今年以来,医药板块尤其是创新药领域迎来一波强劲复苏,但在近期市场调整中也出现了波动。不过,创新药板块的长期投资价值依然显著。长城医药产业精选基金经理梁福睿认为,类似于DeepSeek,未来市场会更加认知到中国创新药从追赶到超越的实力。   在“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来临之际,基金经理...
  • 外交部:国际社会广泛理解和支持中方不同意台参加世卫大会的决定

    外交部:国际社会广泛理解和支持中方不同意台参加世卫大会的决定
    5月15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据了解,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将于5月19日开幕,台湾地区方面迄今没有收到与会邀请。中国政府对此有何评论?林剑表示,在中国台湾地区参与国际组包括世界卫生组织问题上,中方的立场是一贯明确的,即必须按照一个中国原则来处理,这也是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和世界卫生大会25.1号决议确认的根本原则。中国台湾地区在未经中央政府同意的前提下,没有任何根据理由或权利参加世卫大会。台民进党当局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立场,导致台湾地区参加世...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美国可能进入更频繁、更持久的 “供应冲击” 时期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美国可能进入更频繁、更持久的 “供应冲击” 时期
      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周四表示,美国可能进入供应冲击更频繁、通胀更不稳定的时期,这需要央行采取更透明的沟通方式。   鲍威尔在启动对央行货币政策框架五年一次的评估时发表了上述言论。   “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让公众更广泛地理解经济普遍面临的不确定性,” 鲍威尔在华盛顿的演讲中表示,并预测 “...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