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苏州 7 月 8 日电(中青报 · 中青网记者 李超 见习记者 张仟煜)记者今天从苏州拙政园管理处获悉,该园更换竹篱笆的专项工作已正式结束。园区内,原先遍布在人行道和花草间的竹篱笆,80% 已被难以察觉的黑色橡皮筋取代,其余 20% 的竹篱笆作为景观的一部分保留。
摄影师张国东专门来此拍下一张没有竹篱笆的芙蓉榭照片,感叹道:" 这才是精致典雅的苏州园林啊!"
作为 " 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 的典范,拙政园在 1997 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游人逐渐增多。拙政园 2024 年的数据显示,每天游客近两万人。使用各种规格的竹篱笆,是出于保护景观的目的。
但竹篱笆的 " 泛滥 " 使用,让拙政园的观赏性打了折扣。" 我们希望恢复拙政园的‘原真性’,完整呈现园林之美。" 拙政园管理处主任薛志坚说。
" ‘垃圾桶减配’试验成功,让我有信心撤掉竹篱笆。" 薛志坚介绍,2019 年管理处将园区内的 140 余对垃圾桶进行精减,辅以每 15 分钟一次的动态保洁,垃圾清运工作量骤降 90%,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随身携带垃圾袋。
这一从 " 刚性约束 " 到 " 柔性引导 " 的管理思路启发了薛志坚。他决心寻找能替代竹篱笆的材料——既能保护景观,又能避免竹篱笆的问题。
2023 年年底开始,管理处先后尝试了渔网等材料,经数月测试发现存在易损、影响美观等问题。最终,黑色橡皮筋因视觉上的 " 隐形 "、安全、低价而 " 入围 "。
" 原先有些游客会坐在竹篱笆上休息,或跨过竹篱笆踩踏花草,有时竹篱笆还会划坏衣服。" 该园 90 后园艺师周小林说,现在橡皮筋位置较高,当游客触碰橡皮筋时,橡皮筋可轻柔回弹,既能有效保护花草,年维护成本也由 30 万元降至不到 1 万元。
今天上午,记者在园内随机采访了 13 名游客,仅两名游客注意到橡皮筋。来自内蒙古的游客王敏说:" 橡皮筋非常安全,提醒作用也到位。"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认为,看似不起眼的橡皮筋,展现出苏州古城的文明底蕴," 还景于民的同时也还信于民 "。此外,竹篱笆退场,橡皮筋 " 上岗 ",有助于建立社会信任,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角度来看,能侧面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与公德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推动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就。" 橡皮筋的探索符合文化遗产保护的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同时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甚至社会文明水平提升提供了一个范本。" 贺云翱说。
记者手记
小皮筋蕴含 " 大自觉 "
今年 3 月 1 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施行,其中将 "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 写入总则。
苏州拙政园以黑色橡皮筋替代传统竹篱笆的实践,看似微小却极具象征意义,它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文化遗产保护中历史自觉的一种体现。在当代实践中自觉肩负对历史负责的使命,以最小干预实现文化价值的传承。
橡皮筋替代竹篱笆,也是对园林本质的回归——古人造园追求 " 天人合一 ",以 "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 为至高境界。而竹篱笆的刚性隔离虽为约束游客而生,却切割了空间意境,违背了 " 咫尺乾坤 " 的造园哲学,更在视觉上破坏了文物 " 原真性 "。
在某种意义上,橡皮筋代表着一种信任契约,大多数游客感受到被信任时,会更自觉地遵守规则。此外,橡皮筋的弹性特质允许游客在一定范围内活动,而不是完全禁止,这种灵活性也符合人类行为的特点。
从 " 垃圾桶减配 " 到橡皮筋探索,拙政园的柔性管理,以信任替代防备,激发公众自律,唤醒了游客对文物的共情。正如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所评价的,橡皮筋还信于民,重塑了文明与规则的共生关系。而这种方式,也是对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